寻找中国家庭教育的原动力

    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:“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,倒不知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。”

    中国古语说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现代的教育学家也常说“是推动摇篮的手在推动世界”,幼时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。儿童时期的教育和长大之后的成就恰如一个三角形,儿童时期教育做得成功,根基打得扎实,孩子一生的成长呈“正三角”,年龄越大发展越顺利,家长需要操的心也越少。反之,如果儿童时期没能打好基础,孩子一生的成长就会呈“倒三角”,年龄越大,问题越多,家长要操的心也越多。

    从最初的争胜高考,到前些年的决战中考,再到现在普遍地关注13岁之前的儿童教育,中国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家长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:要想让孩子最终赢得人生的竞赛,必须从小做起,从家庭教育做起。只有赢在起点,才能胜在终点。

    家庭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,然而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:

    一、道德教育的缺席。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,一味重智轻德,忽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。对孩子百依百顺,把孩子惯成了“小皇帝”、“小公主”。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父母对长辈不够尊重,对他人冷漠无情,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,对民族和社会更缺乏一份感情和责任。

    二、生活教育的缺失。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,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生活,一旦离开父母就不知道怎样去生存,自立、自理的能力极差。

    三、孩子心理脆弱、抗压能力差。1993年,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写下了《夏令营中的较量》,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一次夏令营的较量中暴露出了娇气、懒惰、缺乏公德、心理脆弱等问题,和日本孩子的坚忍刚毅形成强烈的对比。报道发出后,中国的家长们被震惊了,整个社会也都震惊了,人们在纷纷反思:中国孩子到底能不能胜任未来的国际竞争?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?然而十余年过去了,文中提到的情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。据报道,由于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,缺乏挫折教育,现在的很多孩子心理抗压能力极差,小学生21%,中学生32%的都有心理健康问题,八成以上的孩子不知该怎样面对挫折、面对失败。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压力自杀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。

    四、盲目跟风潮流,基本素质滑坡。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,很多家长把报班当成唯一的解决方案,奥数班、剑桥英语班、新概念英语班、作文班、计算机班……反正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学什么,有什么班就报什么班,班报得越来越多,可是教育的成果却越来越叫人失望。刚毕业的大学生写一封求职信错别字连篇,理科的研究生写不出一篇通顺的实验报告,如今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。人们在惊呼:中国孩子的基本素质在大幅度滑坡!

    五、底蕴薄弱、后劲不足。很多中国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外名牌大学,然而一旦开展研究却普遍后劲不足,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,更显得力不从心,胸襟眼界、知识的丰富、多种学科的联想和激发,都无法和欧美的高级人才比肩。有人说,中国的学生可以做“将才”,“器才”,却很难成为“帅才”。教育学家分析,其原因不在知识的欠缺,而在于人文底蕴的薄弱,在于家庭人文教育的缺失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?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有着太深太多的误解。家庭教育是什么?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,学校才是孩子接受常规教育的唯一途径,家庭教育只是仿效学校教育开辟的“第二战场”。在上学之前家庭教育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,上学之后则是为学校教育做补充。很多家长认为,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学校教育没什么区别,无非就是给孩子请请家教,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罢了,俨然把家庭建成了“扩大的校园”。实际上,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,它是“一切教育的基础”(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语),它不但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,还有着更为深远的目标和任务。

    家庭教育的宗旨在于人格的培养、精神底蕴的养成和文化气质的奠定。如果说学校是知识学习的地方;家庭就是人格培养的殿堂。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传授知识和文化;家庭教育的目标则在于做人、气质、情商,家长要教给孩子的是人生的经验,是为人处事之道,是道德品质的培养,是精神底蕴的奠定,是文化气质的养成,是人格结构的形成。长期以来,人们习惯把教师称为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其实这个称呼教师很难担当得起来,灵魂的铸造、心灵的奠基,只能由孩子的父母来完成,所谓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父母才是孩子最可靠的人格导师。

    如果说家庭教育播下心灵的种子,学校教育则收获知识的果实。假如在教育上非要本末倒置,放弃家庭教育的原初目标,把家庭教育定位为学校教育的模仿、补充,无异于南辕北辙、缘木求鱼。中科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研究发现,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文理科状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,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在做人教育方面非常成功,孩子的心理素质都非常好。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。

    因此如何进行孩子的做人教育,如何培养孩子的气质、底蕴和情商,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,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,才能够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威力,才能够为当代家庭教育找到发展的动力。

    道德、气质、底蕴、情商该怎样培养?很多家长都知道:言传身教,一方面给孩子讲道理,另一方面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做孩子效仿的榜样,这是最自然、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手段。可是如果还想让孩子奠定更高尚的道德、更深厚的底蕴、更博大的人格,家长个人的言传身教就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了。每个人的人生阅历、思想境界都是有限的,而心灵的教育又是世界上最复杂、最丰富的教育行为,最有效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去学习吸收最优质的文明精华,从而让他打开心智、启迪智慧。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、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、心灵的智慧都记录在所有文明的经典著作之中,只要我们能够引导孩子阅读经典、走进经典,无疑将能为他们打开人生的通途,开启人生智慧的宝库,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、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,从而为未来更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教育根基。

    我们的今天的家庭教育更多地关心孩子为什么说谎,关心孩子为什么没有自信,关心孩子为什么不会交朋友,关心孩子为什么没有得高分,却不关心该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,不关心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至大至刚的人,不关心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意义上中西合璧、文理兼修的人。家庭教育缺乏文明的价值、缺乏精神的理念,这正是今天家庭教育的症结之所在。

    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孙子兵法》……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,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思想、大智慧。它们充满着人文的情怀,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怀,它们才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坚实的支柱和基石。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两千年前的道德规范至今依然放之四海而皆准。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,“温柔敦厚,诗教也”,这样的气质又会比哪一个民族的绅士教育、贵族教养逊色?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,五千年的文学艺术云蒸霞蔚,美不胜收,给人最丰厚的文学滋养、文化底蕴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武威不能屈”,当今又有什么样的情商教育能够给人如此宽广的心胸和气量?

    以经典滋养我们的下一代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,并不意味着复古倒退,西方优秀的教育方法我们依然可以借鉴,新的知识、新的理论更需要以一个宽广的胸襟去学习去接受,中国文化历来就是最具包容性,最具亲和力的文化。不管我们走到哪里,不管外来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风云变幻,中国文化之根不能丢,联系中华民族成为整体的文明纽带不能丢。“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”,“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”,只有以五千年的文化为基,当代的家庭教育才能更有力度、更有自信,在面临形形色色的国外教育理念时才不会迷失自我。我们才能以更宽广的胸襟来吸收卢梭、吸收蒙台梭利、吸收卡尔·威特,才能承当起培养贯通中西的新世纪人才的使命。

    回归经典,让我们找回了自信;回归经典,让我们重新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的原动力!

出处: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发布《中国家庭教育第一方案》

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1043289号-8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备案 海1101084571

版权所有 北京育灵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:010-82896103 传真:010-82896104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www.elight.cn, All Rights Reserved